中国城市悲剧: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

秦大河 发表于 2010/07/18 09:16 一品 各抒己见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中国气象报》  

  喜欢追求终极意义的希腊人在建造最早的城邦时一定未曾料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城市竟然能够演变成这般模样,城市的状况甚至可以代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水平。我们不得不感叹:城市化是如此便利与美好,生活在城市真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便利和美好是一种相对概念。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诸多矛盾接踵而至,灾害在城市中的放大效应也日益凸显。对于全球的焦点话题——气候变暖而言,城市生活方式更是难逃其咎;反之,全球变暖又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用水安全、粮食安全等。人们必须承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兼顾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必须用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应急能力来维护。

  在中国,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义无反顾地履行了公共管理职能,诊断城市气象病症,排查城市气象风险,力求让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强、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更精,一切为了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

  

  气象灾害时常撩拨城市神经,痛!

  今年5月7日凌晨的一场大暴雨,让昔日“花城”瞬间变“水城”。道路积水达3米,200多辆快速公交车被困,白云机场138个航班被延误,多个小区地下停车场遭遇“灭顶之灾”,临街商铺商品被水浸泡,部分小区水电系统受损,一座城市就这样陷入了瘫痪状态。

  更令人尴尬的,不是只有一座城市面临大水围城的尴尬,而是每一个城市都要面临水患以及之外的多种灾害之忧。1997年7月12日,京津唐高速公路北京段大雾,造成两起40余辆汽车追尾相撞事故,9人死亡,34人受伤。在中国,许多城市在气象灾害来临时都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局。

  事实上,导致这种局面的不仅是天气气候事件本身,而是城市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赵鲁强举例说,即使是四五级风力的风在穿越城市时,也可能导致局地风速增大造成风灾,这是由城市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高楼形成的“狭管效应”造成的。再如,2001年12月7日,仅1.8毫米的小雪就导致北京市全市交通瘫痪……在城市中,气象灾害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雾霾等灾害时常刺痛城市的神经。

  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不再单纯具有自然的属性,也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迹,如城市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还认为,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城市的供电、供水、供气、通信、交通等生命线系统易受气象灾害的严重影响。

  

  气象医生跟踪诊断对症开方,准!

  针对城市气象病症,气象部门能做些什么,在做什么?

  广东省东莞市首批建成的11个安全气象社区示范单位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在今年5月的罕见大暴雨中有效防洪排涝,守护了群众安全。广东城市公共气象服务试点工作也在今年汛期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

  上海市气象局赶在世博会开幕前,加紧绘制完成上海气象灾害分类风险等级地图,这份汇集了30年气象历史资料城市防灾“诊断书”已投入实际应用。

  为满足奥运气象服务精细化服务需求,北京从2005年开始,通过建设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奥运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加强了灾害多发区、奥运场馆、交通和市政道路干线、内涝易发区、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等的气象监测站点建设,现已初步建立起集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接收、风廓线、地基GPS等多种探测手段为一体的密度较高、布局合理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站网。

  据介绍,我国的城市气象监测站点基本上按照5公里的间隔设置,已组网的天气雷达覆盖了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和部分中型城市。城市预报预警服务产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全国各省、市甚至部分县气象局也都开展了城市环境气象服务指数预报,通过各种媒体发布的信息已多达几十种:空气质量预报、花粉浓度预报、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沙尘暴城市空气污染预警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气象局还与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门建立了合作、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空气质量预报、高温中暑预报等,延伸了服务领域,使关系民生的气象服务得到有力推进。

  日前召开的城市气象服务发展研讨会对城市气象服务总结道: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城市气象服务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城市专业气象服务更加深、广、细、专,城市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等专项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统筹规划防患于未然,慎!

  面对城市的气象忧患,气象部门还要做些什么?

  2009年颁布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给出了明晰的指引,需要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从规划中不难读出,城市气象灾害管理中气象大有可为,要加强城市气象灾害应急保障与服务系统工程建设,要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也要加强城市气象科学研究工作。

  遵循城市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城市气象服务发展研讨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城市气象服务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任务。在抓好顶层设计方面,各气象部门将根据城市气候特点和重点需求,科学规划城市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因地制宜,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气象服务优势项目。我们欣喜地看到,专注于城市暴雨内涝仿真系统开发的天津已经在这条路上先行一步。

  在加强能力建设方面,将加快建设“早发现、早预警、早发布、早处置”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体系。为让游世博的市民不再为汛期突发的高温、暴雨、雷电灾害忧心,世博园区版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先于2010年接入上海市应急平台,成为奉行“早”字诀的典范,我们希望它的经验辐射到更远处。

  当然,提高城市公众气象服务、城市生命线专业气象服务以及城市建设和规划、城市重大活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等的气象服务能力,也是气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从规划中也不难读出“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中蕴藏着的另外一层含义:防范城市气象风险,需要全社会的统筹考量,慎重决策。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研究员徐一鸣在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气象条件与城市的选址、城市功能区布局、建筑设计和建筑形式等密切相关,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气象因素极其重要。

  秦大河院士也表示,为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将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发挥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审核和把关作用,真正做到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发展。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各抒己见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40:56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