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待知识分子

解启扬 发表于 2010/04/21 10:58 一品 各抒己见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解启扬: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的话题跟老胡(指胡尚员)稍有区别,我就说毛泽东与知识分子也就是跟我们大家之间的关系。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呢,不是我们中国自古诞生的,大约在十几个世纪在德国和法国就诞生了。特别是在法国,知识分子最初是贬义,那么到后面才变成褒义词。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它实际上是指能够独立的生存,具有精神和知识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文化人。如果我们按照刚才的概念来定义知识分子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比较难以找到知识分子。虽然我们从孔夫子开始两千多年来就有读书的传统,但是这样的传统,有这样关怀的人并不多,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所以,现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从新文化运动之后才诞生的,那么我在这里讲的知识分子,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我是想从三个阶段来谈。而这三个时间段对毛泽东来讲呢,正好是三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一个是五四时期,一个是延安时期,一个是50年代。

好,我们先来看五四时期。那么毛泽东本人也可以算做一个知识分子,不过这个知识分子,带有比较强烈的农民意识。(学生中有笑声)呃,我本人也是带有强烈的农民意识。他是出身于农村的,受的教育也是中国比较传统的,不过在他高校的时候略微开始接触过一点点西方的意识。他是从《新民丛报》上接触到的。毛大概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来到了长沙,到了长沙以后呢,他大开了眼界,开始略微接触到一点社会主义这样的一个名词,内涵呢,基本上都不知道毛泽东有没有接触到。那么,之后也接触到达尔文和卢梭,但是,这样的思想并没有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按照毛泽东本人的回忆,在他少年时代,影响他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可是影响毛泽东本人的并不是儒释道,而是中国的历史和小说,特别是三国、水浒等这样一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小说。所以,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比较具有反抗意识。反抗意识最明显的例子,他就说在他的家里有一个执政党和反对党。执政党是他的父亲,反对党是他和他的母亲。而且他竟然可以从一个出色的反对党的角色表演过,也就是在他13岁的时候,他当着客人的面公开地顶撞他的父亲,并和他父亲达成了一个妥协。毛泽东在年轻时他所崇拜的两个人物,是顾炎武与曾国藩。我们知道,顾炎武在思想上是主张经世致用的,也就是明清时候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经世致用这几个字在我们中国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在明末以来,额,我们通常把明代的灭亡归结为知识分子的空谈,或者读书人的空谈。对于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不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而顾炎武呢,主张经世致用。另一个人,曾国藩。毛泽东曾经说,在近代的人物当中,他最佩服的是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是文武兼备的,可以作为万世的师表。这就是毛泽东年轻时代崇拜的两个人物。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前夕来到了北京,作为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当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可是,就是在北京大学做图书管理员这样一个经历,给毛泽东灵魂的深处烙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在《西行漫记》中是有记载的。毛泽东之所以有进步,来到了北京,希望与新文化运动接触,可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多数都是学贯中西的、具有现代观念的。而毛泽东的传统观念与新文化运动的观念是有一点点差异的。而他做图书管理员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知识界的名流人物,包括陈独秀、胡适等人,也包括胡适的追随者傅斯年和罗家伦。可是毛泽东在《西行漫记》20年后的回忆中说,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工夫理会我这么一个带有南方口音的小小的图书管理员。那么20年后还有这样的记忆,我们大家来想一想20年后你能记住什么。那么也就是说,毛泽东与五四新文化人,从精神上讲,是擦肩而过的,而并没有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之后呢,毛泽东经上海在湖南开展农民革命了,从一个乡村的读书人或者叫乡村的知识分子,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实现他改造世界的愿望。那么这个就是毛泽东与知识分子第一个阶段的接触,新文化接触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实际上,我们说第一个阶段,毛泽东所崇拜的知识分子,是带有经世致用特征的,那么知识分子对毛泽东在心灵上受到了伤害。(同学中有笑声)

第二阶段是延安阶段。遵义会议以后,逐渐确立了毛泽东在军队,后来又逐渐确立了在党内的的领导地位。那么呢,世易时移,毛泽东的根本地位发生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延安实际上是一个农民革命的大本营,那么农民革命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在延安时期的农民革命也带有它的新的特征。当时,比较国统区和延安来讲,国统区比较腐败。那么在五四以来,一直都有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那么这些知识分子向往进步,追求光明,就来到了延安。这样,在延安就形成了几种形式的知识分子。一种是有苏联背景的知识分子,比如说王明、张闻天等等,甚至包括康生,当然康生后来是转向了。在延安还有另一批知识分子,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这样的一批知识分子呢,也来到了延安。我们知道毛泽东有一句话叫“知识越多越反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非常相信这句话的,不然大家就不会来到这里。(学生中有笑声)可是来到延安向往光明的知识分子,与延安的农民革命之间产生了碰撞。农民革命所追求的是农民革命的传统,打土豪,分田地,是个实用主义的革命,求得生存,他们没有更多的理想。而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呢,是自由、光明。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一方面给延安注入了活力,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桀骜不驯的处世态度、追求自由的这个尤其散漫的人生价值观、理想主义的精神情怀,与农民革命里的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森严纪律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实用主义的革命目的,或多或少产生了碰撞和冲突。可是,要想农民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权力核心,一个不容置疑的革命理念,甚至需要一个类似洪秀全拜上帝教的宗教。也就是说需要的是一个思想、一个主题、一个政党。那么,这样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就充分发挥他的才干来调节这个冲突。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写了一个文章,叫做《中国各社会阶级分析》,大家可能在毛泽东选集中读过,但那是个删节本。实际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最早发表在当时的革命半月刊上。等级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他把人类社会分为五个等级。其中把知识分子列为仅次于大资产阶级的第二个等级,那么,这样的等级,很显然,在当时革命的观点来看,是不革命的。在1939年,毛泽东又对知识分子做了划分,知识分子充其量是小资产阶级。无论是根本的资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在毛泽东那里,知识分子都是不革命的。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他想成为的人物不只是农民革命的领袖,而且是一个万世师表的。所以在毛泽东那里需要的不仅是成为军队领导,他还需要的是能够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的领袖。而当时的军队掌握在有苏联背景的王明、张闻天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手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发动了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主要矛头就是知识分子,后来也有人说整风运动还有一个矛头就是党的高级干部,但是这个是其次的,高级干部好管,知识分子不好管。那么整风运动的第一个矛头就是指向有苏联背景的知识分子,以夺取在理论领域的掌控权。整风运动的第二个背景,具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集中到一个主义、一个政党这样的思想上来。那么对于整风运动啊,实际上对于知识分子来讲,影响是很大的。到后面有时间的话,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整风运动中,我们举两个人物来看看他们在整风运动中的凄惨命运。一个是曾经担任过共产党领导人的张闻天。张闻天是经过良好教育的,精通多门外语的,更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是毛泽东说他只会说空话,不会做事,缺少行动力。张闻天到最后向毛泽东表示臣服,说“我只是一个梁上的君子,毛泽东才是一代伟人”。那么张闻天的话自然就传到了毛泽东那里。那么张闻天这样的具有留苏背景的知识分子解决了,毛泽东掌控了理论上的、意识形态上的至高无上的领导权,那么自由主义显然是毛泽东的革命对象。毛泽东在最初批判留苏知识分子的时候,他实际上是以自由知识分子来领袖自己的。在他们这样接触以后,他有点类似我们后面所说的引蛇出洞,他当时鼓励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来发表一些文章,比如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以及艾青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直指当时延安的官僚主义、等级制度等等,连载发表在当时的解放日报上。按照胡乔木的回忆,毛泽东勃然大怒,说王实味是王实味挂帅还是马克思挂帅?结果是王实味被打成了一个反革命分子、国民党特务等等,最后下了监狱。王实味出生于1906年,1925年入北京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来到了延安。那么,对共产党有强烈信仰的一个人被打成了特务分子,而且更惨的是1947年7月1日,也就是我们共和国党的生日的这一天,王实味也过了,但这也是他人生最后的一天,解放军当时在山西撤退的时候,手起刀落,王实味被砍死。直到时隔40多年的1990年,在王实味的反复努力下才给王实味平反。那么延安整风啊,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利诱,达到知识分子集中思想、集中力量、集中到一个政党上来的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看看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态度。当时有个叫傅斯年的人,傅斯年作为国会议员来到了延安,与毛泽东促膝长谈。傅斯年回忆说说,毛泽东说他是刘邦项羽,他是陈胜吴广,陈胜吴广为他开辟了**,刘邦项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临别的时候,傅斯年要毛泽东赠诗,毛泽东赠了他一首诗,是唐诗,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这四句诗是这样的:“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项羽是不需要读书的,特别是刘邦,成就了一代帝业。傅斯年本意是想夸赞毛泽东,但是毛泽东不满足于作为一个赳赳武夫而存在,他更希望的是做一个万世师表。毛泽东到最后评价项羽的时候说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说他沽名钓誉。那么毛泽东本人不是沽名钓誉,他该用的手段够硬的。对待梁漱溟的态度。当1938年梁漱溟来到延安的时候,见面的时候,梁漱溟说“久仰久仰”,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我们已经见过面了。”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北京大学。毛泽东与梁漱溟是同岁,但是梁漱溟在当时是北京大学的老师,而毛泽东是北京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梁漱溟经常去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当时还不是毛泽东的岳父)家里聊天,当时的毛泽东和梁漱溟是搭不上话的,而此一时彼一时,毛泽东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毛泽东的感触是不一样的,换做我们大家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整风运动,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臣服了,确立了党的独尊的地位。

第三阶段是50年代,共产党获得了新政权,实际上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是拥护的,可是好景不长,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改造运动开始了,实际上在新政权建立之前思想改造运动就开始了。华北大学的建立,也就是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它最初就是作为一个改造知识分子、培养党的高级干部的一个摇篮而创立的。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改造,是1951年对叶宁《鲁迅传》的批判开始的,接着从1951年到1952年,就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随后到了53年又开始了批判和批驳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们。到了1955年又开始了批判和批评胡风的运动,到了1957年又开展了反右运动,一浪接一浪的整风运动,其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把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中到马克思主义上来,让知识分子符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可以稍稍的回到1952年,1952年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个是与大家有关系的事情,大学调整。大学调整呢,大量的裁撤文科,清华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工科院校。裁撤文科,一个当时是服从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服从于改造知识分子的需要。把大量的知识分子兼并到少数的学校,像清华的文科老师就并到了北大,以方便知识分子的改造。53年的批判,55年的批判,一直到57年的反右,在这样的批判中,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噤若寒蝉。毛泽东批判的手段是多样化的。我们知道,斯大林对待反对者的手段基本上是杀,杀无赦,毛泽东呢,基本上不杀人,这就是他手段的高超之处。(学生中有笑声)其实在延安的时候呢,毛泽东就说,知识分子比较来说,其实是最没有知识的,他们不如工人农民有知识。那么在50年代,毛泽东把他的思想进一步发挥,甚至说,工人农民是最干净的,而知识分子是最肮脏的。知识分子呢,是臭老九,当然臭老九这话不是毛泽东发明的,更早的时候,中国人把知识分子排在乞丐之上、妓女之下。那么,对于知识分子的这样一个批判,实际上从灵魂深处摧毁知识分子的尊严。我们举个例子,冯友兰,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史专家,是现在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可是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冯友兰被迫反省,否定自己在民国时期所作的学术研究。冯玉兰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等后面有时间的话呢,我们再聊。在整风运动中被批判的知识分子人数,按照官方的数据,是55万人被划为了右派,而当时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的官方统计的统计数字大概是300多万人。这样的人数比例!有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毛泽东对待知识分子其实是在宽容他,他举的历史就是毛泽东对待李达的态度,还有人说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的争论。那么毛泽东是怎么对待李达的呢?当时在湖北的一个叫**县有这样一个标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武汉的大学生就把这样的标语拿到他们的校长李达那里,李达是中共一大的代表。

郭世佑:时间到了。

解启扬:哦,好的,我把后面的观点说一下啊。其实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毛泽东对待知识分子,他一方面是在自卑,这种情感与其一生纠缠在一起。这是第一。第二个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是,知识分子是无用的。那么毛泽东想找另一条路线,引导中国农民革命的路线。中国的农民革命在中国历史上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它从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等贵贱,均贫富”,再到毛泽东的“打土豪、分田地”这样的一个历史的怪圈。那么在这样一个怪圈中,缺少一个知识分子的参与,所以,中国真正需要的不是暴力的革命,而是思想意识深处的革命。这样一个思想意识深处的一个革命重担,就落在了我们大家的身上。后面的时间再来聊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各抒己见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40:56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