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从枣阳走出的航天员

zt 发表于 2005/10/12 14:46 一品 游山玩水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湖北日报记者刘娜 通讯员牛合群 李晓军

编者按

“聂海胜我知道,杨垱人,他母亲还在老家”、“海胜从小就爱学习,肯钻研,他心地善良,人缘也好!”国庆节期间,湖北日报派出记者来到枣阳市,寻访聂海胜的足迹。在枣阳街头一问,就有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人争相介绍。下面是记者发回的报道,敬请关注。

【小档案】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湖北枣阳人,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七飞行学院,曾在空军航空兵某师任飞行员,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梯队航天员。

求学故事

讲述人:聂道琴,杨垱镇农民,聂海胜的五姐杜本武,原孙寨中学校长,聂海胜的化学老师

赵天智,枣阳一中退休教师,聂海胜的班主任

胡菁,杨垱镇政府干部,聂海胜高中同学

摸鱼打工·险些辍学

1964年,聂海胜出生于枣阳杨垱镇一个名叫樊庄的小村,位居兄弟姐妹八人中的老六,家中人口多加上地里收成不好,让海胜小小年纪就得面对糊口问题。

粮食不够吃,印象最深的是红薯面做的黑窝窝、杂面饼。好不容易盼来顿白米细面,也是做成稀饭、面片汤。萝卜干、咸菜、大酱菜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

困难归困难,但在他上学的问题上,家中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姐姐妹妹,意见都高度一致,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读书。有一次,聂海胜在去上学的路上,从路边池塘里摸起一条二三十斤的大鱼,带到学校后,一个老师以两元钱买下了,这两块钱便是他好几个星期的生活费。

聂海胜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劳力,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几天之后,校长杜本武和班主任赵老师来到海胜家,了解了他家的困难后当即决定,减免聂海胜有关学杂费,并帮他找来高年级用过的旧书。

对待学习,聂海胜自觉而刻苦,课本上的内容,在哪页哪个位置,他都清清楚楚;上初中时,他理科成绩特别好,经常到讲台上为同学们演示做题,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小老师”。

初中毕业考试,聂海胜考上了枣阳一中,杨垱镇只有两个学生考上。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难,为他补助了救济金。每次放假,他还去火车站帮着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下来能挣十几块钱。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双手挣出了上高中的学费。

8角钱·一袋橘子

枣阳一中离杨垱镇有几十里路,为了省下8角钱的车费,放假时,聂海胜通常和同学一起步行回家,有时,碰到有顺路的拖拉机或大卡车,他们就扒在车拖后面搭“顺风车”。有一次,海胜和3个同学一起“扒”上了一辆到杨垱的大卡车,很快就到了镇上。下车时,聂海胜突然发现少了一个同学,急忙赶到他家,找来一辆自行车,沿路寻找。过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同学,原来,他在一个拐弯处被车子甩了下来。

海胜的二舅在外地工作,路过枣阳时经常给海胜捎带点东西。有一次,二舅给海胜带了一小袋橘子,当时物资匮乏,很多同学都没见过橘子,海胜就把橘子分给同学品尝,剩下的全部带回家里,自己一个也没吃。

上高中时,聂海胜是班上的体育委员、物理课代表,学习成绩好,人缘很不错。每到放麦假时,家住城里的同学总是主动到他家帮忙收割小麦。在一次植树活动中,同学肖居成不小心崴了脚,聂海胜背着他上厕所,帮他到食堂打饭。后来他病情恶化,聂海胜找来板车,把他从学校送到医院,背上三楼看病,看完病后再把他背下楼,送回家养伤。

看飞机·长翅膀

聂海胜小时的同伴说,海胜从小就想当兵,他爱看打仗的电影,喜欢听部队的军歌。家乡上空经常有民航飞机航行,也有尾巴冒烟的战斗机训练。只要听见飞机声音响,他就会马上站立不动,抬头看着飞机,“喂,这飞机好高,飞得好快。”他还说,“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当飞行员,开飞机。”

图1 2004年8月,聂海胜回乡探家,与母亲深情拥抱,右为聂妻聂捷琳。唐兵摄

1976年,聂海胜堂哥聂长元从部队探家,他给堂哥嚷着说,“哥哥,你带我去部队吧,我想当兵。”堂哥说,“你还小,等长大再说吧。”和小伙伴放牛和玩耍的时候,海胜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长大了驾着飞机把全村人都接到北京去看长城、天安门,夜里做梦,他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

有一天,家中来人,说是县武装部搞政审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飞翔了。

临走时,聂海胜像往常上学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更多的行李,他说什么也不让母亲出门送自己,怕母亲难过。

来到航校,聂海胜好似鸟儿上了天。他觉得自己与飞行有缘,要不儿时为何会做那个无缘无故长翅膀的梦?为何摸着操纵杆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操作自如?

飞天之路

讲述人:史天东,枣阳卫生防疫站副站长,聂海胜高中好友

刘为众,工商银行枣阳支行干部,聂海胜航校同学

聂新胜,聂海胜的弟弟

与死神擦肩而过

聂海胜觉得自己是为飞行而生的。当年,作为同行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教官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飞行体会,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1989年6月12日,聂海胜改装飞行后第一次驾驶某型歼击机单飞。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

那天,正当他准备飞向4000多米的高空时,只听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发动机停车了。瞬间,飞机转速、高度下降,舱内温度急剧升高。他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除故障。

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飞机还在下坠。这时,地面指挥同意他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把飞机开回来!他试着让飞机滑行,但因距离太远没有成功。

此时,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动一下都很困难。最后,他不得不按下了弹射开关,此时他已出现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睁开眼,知道自己已落在了稻田里,飞机摔在了离自己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着火爆炸了。

后来经查明,事故原因是由于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处置险情,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的勇敢精神,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有一次,他们机场出了一个事故,机上学员和教员牺牲了。学员是聂海胜的同班同学,足球踢得很漂亮,刚刚还生龙活虎的人瞬间就消失了,这一事件对同伴们打击很大。也就是在这次经历中,聂海胜的脑海里有了对风险的认识,但这更加坚定了他飞行的决心。

为入选拉妻“入圈套”

聂海胜被选上航天员也是有波有浪,最初的波折来自他的妻子。听说选拔航天员,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第一反应就是: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也很简单: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惨景此时不由分说跳入了她的脑海。虽说飞行也有危险,但是太空那个未知空间的灾难在她看来就更孤立无援。聂海胜的想法却不是这样,他瞒着妻子参加了体检。一直到选拔调研人员做家庭随访来到聂海胜家,妻子才知道这回事。

调研人员问聂捷琳同不同意让自己的丈夫当航天员,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她自始至终就没松过口。最后无奈的调研人员只好给她一段时间考虑,并说想通了就给他们打电话,想不通也没有办法。

聂海胜听说后,夫妻间头一次有了重大分歧,这分歧差点影响了这个一贯和睦的家庭。“反正我不同意你去!”妻子表态很坚决。“你可以不去,但我要去!”聂海胜一点也不让步。“那就离婚好了。”说到气头上,妻子抛出了杀手锏。“婚我是坚决不离,但是我一定要去!”聂海胜的话说得更明白。眼看话说僵了,也没谈出个什么结果,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住了嘴。

图2 聂海胜写给家乡的慰问信

接连几天,两人都回避这个话题。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周末,很少陪妻子逛街的聂海胜陪妻子转了一天,晚上又请妻子吃饭,带母女俩玩。看到妻子开心的样子,他乘机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你看,这个事你不让我去,也会有人去做,还不如让我去做呢,你要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好的!”此时,聂捷琳的态度已没有一个多月前那么强硬了,毕竟一个多月来丈夫的不开心她都看在了眼里。看妻子的态度有了转变,聂海胜赶紧掏出一直带在身边的调研人员留下的电话号码,乘胜追击拨通了电话……

聂捷琳一直戏称,那回是中了丈夫的“圈套”。

妻子女儿是他的“卫星”

聂海胜有个温馨的家,这个家的日常生活,也是紧紧围绕着“航天”二字运转的。

当初接受航天员选拔时,聂海胜的体重稍稍有点超标。于是,如何帮他“减重”成为整个家庭十分关注的课题。航天员在训练中身体消耗很大,不吃东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减重?只有通过加大运动量来实现。妻子聂捷琳说:“这几年,他在体能训练上的付出比别人要大得多,我们全家跟着他都成了‘运动员’。”

平时聂海胜住在航天员公寓,双休日才回一趟家。这两天里,聂捷琳一到晚饭后,就动员女儿陪聂海胜去广场转圈散步,不转上两小时不回来。饮食上,这两天她就瞄着豆制品往家买,最多是买点牛肉,高脂肪的食品坚决不买。以至于女儿常常抱怨:“爸爸一回家我就没好吃的了。”5年内,聂海胜把自己的体重减了5公斤,并一直保持着67公斤的标准。

女儿今年13岁了,夫妇俩给她起名聂天翔———一个十足“航天”味的名字。双休日她除了完成自己的课外作业,重要的责任是担任父亲的“英语辅导员”。聂海胜过去英语基础较差,而小小年纪的女儿在这方面却颇有天赋。家里常见的情景是,女儿煞有介事地提问,父亲认认真真地回答;或是父亲老老实实地背课文,女儿在一边说:“不对,不对,重来一遍!”

浓浓乡情

讲述人:

雷爱华,枣阳市武装部长

曹中强,枣阳市一中校长

李静辉,枣阳市一医院医生

王运红,杨垱镇宣传委员

为解除聂海胜同志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训练。2004年6月,家乡枣阳和杨垱镇两级党委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8万余元,在杨垱镇北街为其母亲建造了一幢2层标准式住房,并把“四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作为房址的首要条件,他们对房屋进行了相关配套建设,先后盖起了后院,新打了一眼机井,配置了电机等抽水设备,添置了沙发、床、桌、凳等日用品,购买了锅、碗、液化气等生活必需品,接通了水、电、电话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2004年8月1日前夕,聂妈妈张金秀老人喜迁新居。

2004年11月8日上午10 时左右,聂海胜母亲突发脑溢血,当时海胜正在北京航天大队参加紧张的训练。枣阳、杨垱两级党委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组成救助小组,迅即将老人送往枣阳市第一医院救治。同时成立了以民政助理莫志有为首的4人护理专班,日夜轮流守护在老人病床前,端屎倒尿,毫无怨言,直至海胜在外打工的几个姐弟赶回来。市、镇政府及群众代表、党员干部代表等各界群众也先后到医院去看望,以不同方式表达对英雄母亲的关切之情。

聂海胜老母亲现已74岁,且体弱多病。为照顾好她,枣阳、杨垱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经常到其家中,嘘寒问暖,并带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和营养品。在其身体不适时,镇委镇政府安排卫生院医护人员到其家中为其诊断、护理。逢年过节,市、镇领导都要到家中探望,送去慰问品。每年,枣阳、杨垱两级政府还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为聂海胜老母亲添置日常用品,保证老人有饭吃,有衣穿,有钱治病。

家乡党委政府对海胜母亲的殷殷关爱之情,时刻激励着聂海胜,他多次通过电话或书信向家乡党委政府和家乡人民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并表示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实现飞天之梦,不辜负祖国和家乡人民的重托。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游山玩水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47:58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