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目前“下雨涝,不下雨旱”的恶性怪圈

郑风田 发表于 2011/01/26 22:43 一品 百草园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据媒体报道,1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据悉,明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把焦点放在了三农问题上,文件主要指向为明年将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称,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或将重点讨论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

“水利欠账太多,要出大问题 ”这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反复强调的观点。近年来频繁大范围的干旱洪涝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已到了不能再拖下去的地步,必须下大功夫来解决。我国一直是季节性气候很明显的国家,在雨季时会下很多雨,而在旱季时又有可能几个月都不下雨。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完整的水利体系,大到大江大河的治理,小到沟田渠、堰的维护等等。这些水利设施在有雨时把多余的雨水贮藏下来,到旱季时拿出来用。

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屡次出现多一两个月不下雨就大旱、雨下大一点就大涝的恶性局面?我国目前这种频繁的大旱、大涝与其说是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它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么多年存在的以下严重问题: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不少小农水还是上世纪60-70年代投资兴建的,缺乏投入与维持费用,这么多年下来,许多农村的贮水设施都已被淤平了,起不到贮水的作用了;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大江大河、城市用水库、发电用水库、工业用水库都修建得很漂亮,到农民田头的最后几公里、农民的用水、农业的用水则无人问津等等。这些原因使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无法承担更大一点的干旱风险。在风调雨顺时还能凑合着用,一遇到大旱就无能为力了。

为了避免干旱损失重演的悲剧,我国必须对小农水建设机制进行改革,重构我国小农田建设与管理新机制。比如如何才能保证地方政府投入?如何解决小农水问题?问责制与贮水于民是两大抓手:

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由于农水比较利益低,“政绩”不显著,如何让追求GDP政绩的地方政府把钱投向农业与农民用水是一个大难题。实行问责制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比如今年的西南干旱,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政府的责任。因为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财政投入不够,特别是没有重视小农水的问题。因此这次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这个问责制的核心就是对地方政府一把手问责,如果出现严重的干旱问题就要对地方政府一把手进行行政问责,类似于我国现在的矿难问责制,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逼着政府对小农水进行必要的财政投入,保证不会出现严重的干旱问题。

以工代赈贮水于民。工业用水、发电用水、城市用水目前都没有问题,最缺少投入、最大的短板、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用水与农民用水。不能够一搞农田水利就想到大工程、大水利。其实现在最重要的就如何解决小农水的问题。小农水必须用新招,过去的动辄上工程的做法也需要改变。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拔出专门进行经费,让那些村庄的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比如一个100人的村庄,给他2万元修改资金,以工代赈,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都修建好。这些资金投入可以用很多劳动力,因为这是为农民自己服务的,估计农民们都会很高兴,可以用少量的资金与更多的人力。比如每个农民一个月500元,一年下来6000元,600亿维修资金一年可提供1000万的就业岗位,既能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解决“生存水”的问题,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在问责制与贮水于民精神指导下,国家与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用水者协会等投入劳动,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把小农水彻底地建起来,做到“储水于民”,彻底解决目前“下雨涝,不下雨旱”的恶性怪圈,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与农民的饮水健康安全。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百草园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6:12:08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