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hong 发表于 2021/05/24 20:11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据知情医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直至5月22日辞世。当天16时,运送袁隆平遗体的灵车自医院地下通道驶出,经芙蓉路,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中途,灵车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这是袁隆平长期生活工作的地方。一路上,闻讯赶来的长沙市民自发夹道送别。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曾发明 “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 “两系法”杂交水稻,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在北平协和医院。1949年,袁隆平高中毕业后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 后西南农学院前身 )农学系。1953年,大学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农校教书。教书期间,他还带领学生一起对农作物进行“无性杂交”实验,甚至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

图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61年,袁隆平及团队在观察数以万计的水稻后,终于发现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袁隆平像发现新大陆般惊喜,并为这株水稻取名“鹤立鸡群”。 但第二年,“鹤立鸡群”种子的稻株表现都不好。这让袁隆平意识到,“鹤立鸡群”是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所以它的后代才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性状分离。此后,袁隆平意识到,既然大自然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很偶然,但我们可以人工杂交。于是在1964年,袁隆平正式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而后建立了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的途经。

1966年2月他在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于文革休刊前最后一期发表了他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介绍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设想。该论文受到国家科委注目,由国家科委九局赵石英发公函责成湖南省科委把袁隆平列为“保护对象”,支持袁隆平研究。1967年6月,以袁隆平为首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成立。

图2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下的献花和悼念群众

1969年,袁隆平对自己在提高水稻产量方面进展缓慢感到懊恼。他逐渐意识到,他们用来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水稻,近亲联姻,后代不好。他突然有了一个改变策略的想法:去中国偏远地区寻找野生品种,以获得更有希望的遗传物质。于是他们决定去海南寻找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进行杂交研究。所幸皇天不负有心人,1971年11月23日,他的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来这株野生稻被取名为“野败”。此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协作攻关开始。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三系”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

袁隆平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晚年的袁隆平致力于开发可种植于盐碱地的“海水稻”,取得可喜成就。

图3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美国水稻专家一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

袁隆平和他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优种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生根发芽,造福四方。

当今美国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不解之缘。1979年,中国农业部向美国油气勘探生产公司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代表中国“走出去”的杂交稻,其产量要比美国地方品种高33%以上。1980年3月,美国又从中国引进“南优2号”、“南优6号”、“威优6号”、“四优6号”等4个杂交水稻品种。此后在1986、2000、2002年等年份,美国政府又积极跟进,自中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机构引进了多个杂交水稻前沿品种。凭借杰出的杂交水稻研究功绩,袁隆平还在2006年获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Mon May 24 20:11:20 2021.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