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雾霾比1952年伦敦更厉害 污染物是主因

hong 发表于 2013/12/12 15:03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主题字词: 雾霾 重度污染 长三角

加跟贴 发新贴

专家称污染物是长三角雾霾原因 非气象条件造成

  长三角“海派霾”,打哪儿来?

  12月初,雾霾持续袭击全国25省,长三角地区最严重;专家称污染物是其主要原因,气象条件不是主因。

  “华东地区只需再忍一夜”,12月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每日天气提示”中如此写道。

  此时,针对这场波及几乎整个中东部地区,覆盖了我国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大雾霾,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着7天发布了雾和霾的双预警了。

  这次大范围雾霾过程首先是从长三角地区开始的。11月30日先是空气质量下降,此后的一周内逐步演变成重度污染。

  最严重的时候,预警上升到橙色,在上海南京等城市,预警甚至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红色最高等级。

  2013年以一场波及17省市的大范围雾霾开始,受灾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整个1月只有5天空气良好,而PM2.5瞬时浓度值一度“爆表”,达到了令人咂舌的1500微克。

  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又发生了一场类似的雾霾,波及25个省,“受灾”最严重的长三角地区,PM2.5瞬时浓度值一度上了900微克。

  网友戏称,与京津冀的“京派霾”相比,长三角是“海派霾”。

  这两场雾霾之间,今年6月,我国颁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清洁空气行动,从城市、省到国家在今后五年展开大规模的空气治理。

  12月6日凌晨4点,胡安(化名)的出租车行驶在上海市徐家汇到浦东机场的路途中。它的前方,黄色雾霾弥漫,看不到路的尽头。

  车上的乘客是一位外国友人。对方瞪大双眼看着窗外,啧啧感慨:“幸好我要离开了。”

  半小时的路程,胡安摸索着走了将近两小时。而他的乘客,最终也没能按计划回国——因为雾霾,截至当天22时许,上海浦东机场取消了101架次航班。

  上海市环保局的监测显示,6日中午的13时,上海市PM2.5小时浓度高达602.3微克/立方米,是国标的8.6倍。

  当地环保局称,这是自监测PM2.5以来,上海经历的最严重雾霾。

  “长三角最严重的一次雾霾”

  从12月1日左右开始的这场雾霾,袭击了全国25省。南至广东、海南等省份,也未能逃脱

  这些小颗粒可以直接进入支气管、肺泡,并产生不可逆转影响,也是出租车司机胡安感到胸闷、头疼的直接原因。

  胡安在上海一家药房工作的妻子告诉他:当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销售量猛增。

  同一天,上海儿童专科医院日间急诊量飙升,有的甚至达到夏季高峰值,其中以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为主。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化解这场雾霾带来的影响。

  联合利华上海办公室的近2000名员工收到了一封邮件:“除十分必要及紧急的业务,请大家12月9日在家办公。公司副总裁飞抵上海,降落时看到了灰蒙蒙的雾霾,一下飞机,立刻做出了这个决定。”

  另外,工程软件公司Autodesk也在通知员工,雾霾警报解除前可在家办公。

  不过上海的情况不是最糟糕的。临近的江苏南京,12月3日11时的PM2.5瞬时浓度达到943微克/立方米。第二天,南京发布今年首次大气污染红色预警,南京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

  浙江省气象局12月4日晚已将霾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霾橙色预警信号,12月5日7时继续发布大雾橙色预警。

  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更愿意用“长三角地区最严重的一次雾霾”来称呼过去的这些天。

  从12月1日左右开始的这场雾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长三角,持续一周才散去。

  雾霾过后,中央气象台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之最。

  逃离京津冀,长三角中“霾伏”

  长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霾日都在持续增加

  “玩了一周还是在看雾霾”。来中国旅游的德国小伙弗洛西昂,害怕碰上雾霾,在京津冀和上海之间,选择了后者。

  没想到,本该更让人放心的长三角地区,这一次雾霾反而更严重。

  一些专家的研究数据,也许证明这不全是偶然。

  吴兑是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二级研究员,也是最早提出灰霾控制的专家之一。借着气象监测历史数据,他发现,过去50年,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每年的“霾日”(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从2005年算,有一个下降趋势。可以说,在2005年出现了拐点。

  唯独长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霾日都在持续增加。

  到去年,这三个城市的霾日都超过250天。“上海的霾天稍微少一些,但和其他周边城市一样,霾天都是持续增长。”吴兑说。

  《南方周末》报道,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丁爱军称,国外科研专家根据卫星地图的分析显示,在2002年到2006年期间,长三角城市的雾霾频率比华北城市要高,总体更严重。“尽管北京经常有很重的霾天,但通常隔几天就扩散了。”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在参加会议的时候,听到一些专家的看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重污染工业迁出,中国南方的两个经济中心,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控制。

  “现在看来,这些判断是有问题的,这次南方雾霾的发生告诉我们当地的污染依然十分严重。”马中说。

  是不是气象“惹的祸”?

  “此次雾霾出现首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如果没有任何污染源,出现这次长三角的气象条件,依然不会形成雾霾”

  究竟是什么制造了这场雾霾?

  在众多表述中,今年冬季特殊的气候成为频繁被提及的缘由。

  记者获悉,上海市气象部门在总结此次雾霾时曾表示,遭遇的气象条件是“五十年一遇”。

  上海市环保局的官方通报中,这次污染事件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北方污染物输送、本地污染持续累积以及区域性污染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上海、南京还是杭州,雾霾发生时,确实处于无风或弱风的静稳天气状态,并且高湿、逆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打了一个比方:屋顶越高,空间容量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相对地面而言,平时的大气混合层高度可以达到两三千米,但到了静稳低压气象条件下,混合层高度会一下降到二三百米,这意味着大气容量缩小了10倍。

  污染物如同密闭在一个高压锅的容器内,难以扩散。

  但是,这种天气是冬季常发的,为何唯独今年或者近几年雾霾严重呢?

  王跃思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出现变化,水平风逐渐减小,使得中东部冬季寒潮减少,“冬季没有那么多干冷的西北风了,污染物更不容易扩散。”

  这种气候变化对雾霾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王跃思称,短期内科学界还不会有个定量的答案,“但肯定是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王跃思强调,此次雾霾出现首要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如果没有任何污染源,出现这次长三角的气象条件,形成的会是大雾。”

  王跃思还作了一个比喻:如果将大气中的雾比作一锅清水,细颗粒物比作一把米,各自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则相当于将小米和清水“煮成了一锅粥”,变成了霾。

  新京报记者此次采访的多位专家,也表达了污染物是主因的类似观点。

  “常年来讲,长三角的气象条件,特别是上海等沿海城市,要比北京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上海不像北京等京津冀地区,有山脉挡着污染物的排放,海陆风较为强劲,这次却雾霾更严重。

图1   12月5日,上海黄浦江两岸大雾弥漫。当日,上海市气象台发布今年入冬以来首个大雾橙色预警。 新华社发 钱卫忠 摄

  吴兑则从观测数据出发,认为近些年,气象因素始终是比较稳定的,处于正常的周期性变化之中,所以很难说,雾霾是因不利气象条件的增多。“气象变化是周而复始的。即使有极端的气象条件,同样也是周而复始出现的。”

  王跃思还认为,人类活动的增加、污染物的增多还会反过来影响气象条件。比如土壤、水域的减少,污染物对阳光的阻隔等,都会使得对流减弱,更不利于雾霾的扩散,形成恶性循环。

  哪些污染物是元凶?

  “虽然燃煤相关的排放京津冀地区更集中些,但在长三角的城市,燃煤量也不少”

  面对霾天,网络上有网友调侃“京派霾”和“海派霾”的区别:“一个带有涮肉的酣畅感,一个带有猫屎咖啡的细腻和情趣。”

  事实上,根据王跃思的分析,网友的调侃也有些道理。南方的霾和北方的霾,在污染物来源上,的确有差异。

  追溯两地PM2.5中无机物的来源,北京是硫酸盐略占多数,比例达30%左右,到了南方,这30%则变成了硝酸盐。

  王跃思称,这证明后者除了和燃煤电厂有关外,与石油化工、汽车尾气等也有着较大关系。

  长三角和长江流域还有着相当密集的石化工业,在和汽车相关的塑料、橡胶、轮胎等制造上,同样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密集的电子工业、制造业、喷涂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形成雾霾的来源。此外,引起王跃思注意的是,这次长三角的雾霾过程中,黑炭、铵盐的比例也较高,说明南方地区农业污染源也很显著,说明在化肥施用、养殖业、秸秆焚烧过程中,依然在排放较大量的氨气或铵盐。

  不过根据专家的分析,京津冀、长三角两地区也有相同的污染物来源,比如燃煤排放。

  “虽然燃煤相关的排放京津冀地区更集中些,但在长三角的城市,燃煤量也不少。”贺克斌说。

  马中此前在一个关于火电行业的内部报告中看到,三大经济中心的火电装机容量,京津冀和珠三角都占全国的7%,但长三角占了17%,比前两者加起来总和还多。

  “长三角经济发展非常快,需要用电。”马中说,虽然国家也在通过西气东输等计划,缓和东部用电的紧缺,但很多地方为节省运输成本,还是选择了电厂烧煤,本地产电。

  排放减少抵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只有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赶得上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空气质量才不会比以前还坏”

  马中最近在新闻上读到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发表的议论。孟非称,民众少开车解决雾霾是转移注意力的说法。

  这位“非专业人士”的说法引起了马中的思考。“我觉得他说得是有道理的,现在我们管机动车管得很紧,限购限行政策很快就出来了,但工业污染源到底管住了没有?”

  目前,我国采取总量控制政策,每个地区每年都要将四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下降一定比例,这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污染有关。

  其中,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新增的指标,氮氧化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规划要求五年减排10%。

  今年之前,我国的氮氧化物都每年增加,2011年,我国上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400万吨。今年上半年开始对其进行控制后,依然“不降反升”,下半年开始才出现下降趋势。

  “只有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赶得上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空气质量才不会比以前还坏。”马中说,10%的减排要求,分配到五年中,平均每年减少的也只有2%,这个速度远远落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要求大量燃煤的电力,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环保部门统计的减排指标,取的多是大企业的减排量,大量的小锅炉房等单位的排放量并未统计入内。“另外,所谓的减排企业是不是真减了,这还说不清楚。”马中说,企业超标排放、偷排的数据现在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政府应该像管车那样严格监管工业的排放。”

  雾霾东进,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如果内陆还遵循着中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中西部地区的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我国霾污染区域将进一步扩大”

  一头一尾,2013年,发生了两场大的雾霾。

  今年元月雾霾事件,直接促成了“大气十条”的出台。于是,与1月份雾霾不同的是,12月份的雾霾,有了大气十条的指导后,25个省的很多城市,将“大气十条”以及雾霾响应的应急措施用在“实战”上。南京市自哈尔滨之后,成为第二个在雾霾天下令中小学停课的城市。

  “这次采取的措施比1月份更严格,地方上都在发预警,各部门协调,停下了很多污染源。”环保部一名官员评价道。

  不过,这次中国东部的大范围雾霾还是给不少人提供了一些新的警示。

  “这次雾霾从京津冀、黄淮海、长三角一直到长江河谷,这么连成片,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吴兑说,“这说明各地都在高速发展,这次雾霾说明各地的排放量都远超过大气所能容纳的程度。”

  王跃思也有同样的判断,雾霾范围扩大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一部分污染企业正从中东部地区往内陆迁移,如果环保门槛不提高的话,就会令污染范围更加内陆化。

  “如果内陆还遵循着中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中西部地区的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我国霾污染区域将进一步扩大。”他警告道。

  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出台之后,有人曾问贺克斌,计划都开始做了,今年冬天是否还会出现雾霾。“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大气十条刚刚做起来,不排除还会出现1月份那样严重的雾霾。”他曾对新京报记者说。

  12月份,果真出现了贺克斌预测的情况。可以想见,此次雾霾也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次。

  “污染物总量必须下降,达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空气质量才会真正好转。”贺克斌说

  环保部门的官员李牧(化名),也对前述专家有关京津冀出现雾霾天数“拐点”的说法,不予认可。

  “如果拐点已经到了,那为什么还要颁布大气十条呢?……大气十条中明确写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区都是重点。”李牧说。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也认为,现在说拐点有点为时过早,“真正的拐点要以实现2017年的目标,整体空气质量改善为标准。”

  A19版-A20版/新京报记者 金煜 朱柳笛 实习生 王磊 杨雪 北京、上海报道

“苏皖大地,触目惊心。”昨天下午,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如此描述一张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

  该图中江苏、浙江、河北一带为红色,其中,江苏南部为红褐色,这在气象条件中为最高级别六级“极差”,即气象条件严重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与该图一致的是,入冬以来最大范围的雾霾正盘踞在我国西南、江淮等地区。

  昨天,西南地区的大雾和华北地区的霾有所减缓,而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安徽东部的雾霾依然严重,并且污染过程已持续了4天。此前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称,截至目前,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从地域分布来看,此次除了华北地区以外,还影响了整个华东地区,可以说是今年入冬以来,我国范围最大的中度到重度霾天气过程。另外,持续时间长也是本次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专家预计,8日至1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将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9日早上,中东部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将结束。

  影响

  “牵着手看不见你的脸”

  “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各类关于雾霾的段子近期在网上广为流传。

图2 2013年12月5日清晨,在上海市闵行区,行人走在大雾笼罩的天桥上。新华社发(刘晓晶摄)

  记者5日在杭州上班途中看到,四周都是雾茫茫一片,能见度在10米以内,高楼大厦影影绰绰。从事房地产中介工作的魏天一告诉记者,因为一天要跑好多个楼盘,他特意去买了个30元钱的厚口罩。“新买的口罩昨天就戴了一天,晚上到家发现口罩里的滤布都是黑的。”

  南京玄武湖公园平时是附近居民晨练的“热门地区”,当天晨练人数较平时明显减少。市民郭女士早上从郊区赶到市中心上老年大学。她说,刚进城就被浓雾“呛”到了,不但嗓子疼,眼睛也不舒服,现在就想赶紧回家。

  5日,上海市气象台发布今年入冬以来首个大雾橙色预警。雾霾天气直接导致呼吸系统发病率上升。据上海市卫生部门介绍,由于持续雾霾天气,上海市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比平时增加了三成左右。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表示,近几天呼吸道病患有所增多,很多病人检查的原因均和空气质量有关。

  随之而来的是口罩和空气净化器销售火爆。淘宝网的多家PM2.5口罩店铺平均每小时卖出一百多件过滤口罩产品。据新华社

   释疑

  本次大范围雾霾原因是什么?

  外来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

  据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介绍,江苏省污染物排放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工业,特别是钢铁、水泥等排放量较大企业;二是交通,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三是城市建设带来的污染排放。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田旭东博士说,此次雾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到北方污染物南移的影响,另一方面本地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受到哪个方面的影响更大很难确定,不同时段、不同类型污染物情况都不一样。

  何立富说,西南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则与当地湿度大、无冷空气影响、地面辐射效应强,以及局部阴雨相间等因素有关。

  中国是否进入雾霾高发期?

  “雾霾高发或持续一二十年”

  环保部环评常聘专家库成员彭应登认为,中国接下来将进入雾霾高发期。

  他说,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前的阶段,即由于城市化过程发展和城市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的区域性的雾霾高发。

  “假如城市的污染治理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城市化过程中不注意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留下足够的通道,不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结构的话,这种局面在中国至少还会持续10-20年。”彭应登建议,城市之间应该有缓冲的空间,使得污染物得以稀释和扩散。

  本次雾霾为何未影响北京?

  冷空气频繁吹走污染物

  在这次大范围雾霾过程中,为何北京这次能够“独善其身”?记者统计,12月1日以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基本处于良好至轻度污染之间,其中最严重的一天为4日,全市处于中度污染级别,南部为重度污染。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周小平介绍,近期北京的冷空气活动很频繁,几乎每隔1至2天就来一波。受冷空气的影响北风比较明显,所以污染物的扩散条件比较有利,污染物不容易聚集。

  专家表示,本周六北京预计有霾,但是不会坚持太久,周日有一股冷空气又将把霾吹跑。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邓琦

雾霾与你牵手不见脸 厚德载“雾”需自强不吸

“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最近各种关于雾霾的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随着雾霾由北方向南方大举进攻,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

5日,上海黄浦江两岸朦胧,景致如人间仙境,可事实却因大雾弥漫而发布了上海首个大雾橙色预警。连日来,长三角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浙江多地浓雾笼罩,杭州西湖早已不见景,南京玄武湖公园平时是附近居民晨练的“热门地区”,如今早已人数寥寥。南京地区学生更是已经停课。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中意境朦胧的书写,现在成了中国各地雾霾天气状况的真实写照。中国的这一新“城市病”已经向南侵袭到海南等地,会不会继续恶化?此次长三角地区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给国民敲响了警钟。有网友调侃,“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但笑过之后,面对国内外关于雾霾对环境影响的舆论,以及确实令人担忧的环境状况,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不是真的需要改进,以避免重蹈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覆辙,急需国家给以应对之策。

雾霾天气的形成不是一天造成,其中有气象的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工业污染、采暖和汽车尾气排放等。10年前当沙尘暴初现端倪的时候,因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国家抓紧治理终于不久还给人们一片蓝天,现在雾霾天气,同样需要国家的重视,不能因为没有了奥运就对此懈怠。

目前,中国市场上出售的燃油含硫量标准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几十倍,不饱和烃的含量也比其他国家高,这样的燃油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更多的超细粒子,这样的超细粒子用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当它们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后,颗粒物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等就会吸收水分膨胀,形成散射阳光、危害人们健康的大气灰霾,其本质就是悬浮在大气中的PM2.5细粒子。

回首1952年12月,当时的伦敦由于城市上空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室内音乐会也给取消,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据记载当年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时间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伦敦大烟雾事件的巨大冲击成为亮出解决大气污染真剑的契机,烟雾带来的深刻问题也由此为全世界知晓。英国政府出台多项燃料使用规范、以及制定禁止工厂排烟的基准,如1956年与1968年的“大气净化法”、1954年的“伦敦市法”等。

英国的毒雾事件并非没有前例,美国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之后1959年墨西哥波萨里卡事件,现在又出现中国雾霾事件。当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外一直以来不敢再放松对环境的治理。而中国目前正处于其中,为何中国已有前车之鉴却又重蹈后世之辙?只拿出个预警应对措施需要民众为此叫好吗?

难道这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条必经之路,快速的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有“副作用”伴随?。从目前来看,口罩的销量前所未有的高涨,希望不要以此作为解决之道,毕竟空气是无孔不入的,国家需要拿出确实可行的方案来。中国拥有众多的工业化城市,所以雾霾的治理并非易事,专家表示,“中国接下来将进入雾霾高发期,而且或许将要持续一二十年。”治理空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人人都要行动起来。

早在2007年,世界银行和当时的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形成的结论之一是:以PM10为指标衡量的空气污染,每年在中国导致35万至40万人“早死”。

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

治理污染不能再等了。有报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死于空气污染者达到创纪录的320万人,是10年前的4倍,其中120万人来自东亚。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而“美丽中国”包含的概念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环境友好显然是最基础的条件之一。近年来,内地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建设“美丽中国”显然应该不能忽视。面对雾霾,我们再也不能束手无策的等待北风救驾了,即使暂时吹走了污染,也吹不来一个“美丽中国”。

每天看到蓝天已不再是我们的奢望,现在我们更希望每天可以呼吸到清新空气,难道这样的愿望真要等待20年后吗?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这容不得一刻怠慢,如果像购车摇号、买房限购一样,即刻出台相关治理举措,相信雾霾也没有什么不可以驱散的,主要还看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改革力度,当然还要有全民的行动。

本文跟贴

中国能复制伦敦的治霾之路吗? --- bbc 2014/02/03 21:33 (6676 bytes)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24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