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高台民居于绿色环保理念相一致/陈志鹏

昆仑 发表于 2010/01/17 20:50 一品 人文历史 (www.ywpw.com)

加跟贴 发新贴

  引言

  

  喀什,是喀什噶尔的简称,意为玉石般的地方。位于新疆的西南部,西倚帕米尔高原,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对峙着昆仑山和天山。地形以高山高原为主,不适于生存发展。平原和沙丘约占总面积的40%,是人类勉强生存的条件严酷的地域。境内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约为40~60mm,夏季炎热酷暑期短,冬季严寒低温期长。昼夜温差大,蒸发强,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喀什市保留着两片古老的居民区,在吐曼河半圆形的环抱之中,有高台民居和乌斯塘布依居住区。它们赋予了喀什噶尔古老、神秘、遥远与陌生的意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当地人形成了顺从自然环境、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理念。创造出适应地方气候和环境特点的独特的居住建筑景观。此处以特点最为鲜明的高台民居为例加以分析。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东南端一座400多米高的黄土高坡上。高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居住着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民居群落。"架木为屋,土履其上", 高台民居给人的便是这样真切的历史描述。曲折幽深的小巷、高低参差的院落、疏密有致的过街楼,粗犷朴实的外表和精巧细致的室内都形成了高台民居让人永生难忘的记忆。在崎岖蜿蜒、半明半暗的小巷里踱步;在朴拙苍茫的院落间游走;在奶茶飘香、淳朴善良的民居里逗留……人的心是如此温暖和舒缓,仿佛时间已经停滞,更仿佛倒流的时光带人回到了交河古城那悠远的时代……

  我把高台民居的景观特质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 顺应地势之起伏,承天地自然之理,节省人力

  

  维族居民在建筑的布局上不强调轴线与对称,不强调方位,而是根据地形之起伏灵活布置。他们喜逐水而居,近水建宅。水系均沿大、小分水岭逶迤而下,民居则依势建于两侧。这样做,既方便了生活取水。又节省了工程量,更构成了喀什街巷的自然曲折,构成了高低起伏、参差交错的整体风貌。在单体建筑上,也是根据具体条件的实际需要而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

  

  2. 适应气候、节约能源,以最低之能耗创造宜人空间

  

  应地势之起伏而自然曲折的老城街巷是适应喀什多风沙气候的第一探索。狭长而幽深的小巷成为了冬季寒风和春季沙尘暴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当新城平直宽阔的街道成为"风道"、"沙尘道"之时,老城里却鲜见沙尘、少有风声,这是冬春、季的高台民居给我的最深记忆。与紫禁城挖湖改道、轴络分明的皇权意志相比较, 你可以说喀什的自然力太强大了,强大到人只有顺应、屈从方可安身,但这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这种古朴苍茫所给予人的温暖和清静是在别的地方所无法体验的。

  提到这老城的街巷,便如提到了喀什幽远而生动的故事和传说。喀什的老街太密集、太曲折、太通达了。走在小巷,宛如跌入迷宫,不经意便可见到静穆慈仁的老者、身姿婀娜的倩影,而在瞬忽几步后回首,却又消失了踪影……我不禁惊叹这些传统建筑的营造者们以建筑的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魂灵。据说,由于太多的游人迷路与老街,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接管高台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后,在小巷内铺了一条六菱砖路,游客只有沿着此"六菱通路"走才能走出高台民居。

  老城内,阻隔和削弱"风"、"沙"的第二探索便是"过街楼"。古老而洁净的小巷内,你随处可见到跨街过巷,依势而建的过街楼,它们对于阻挡风沙的顺街入侵功不可没。由于狭窄曲折的老街不适合车马通行,日常低流量的人流交通不会产生巨大的交通噪声和废气,并不影响过街楼被用作舒适的居所。

  如果说"折巷"和"过街楼"在整体上为高台民居适应气候方面作出了贡献的话,门窗洞口的谨慎开设和树木的巧妙载植则为单体建筑的防风,防沙所普遍运用。民居的北面均不开门窗,门窗大都开向庭院,外墙的高处间有小高窗以利于采光和通风。而街巷的两旁,白杨树参天,柳树婆娑,这些高大的树种和院内低矮的石榴、无花果、桑等果树互为衬映,为古朴的老城创造着逼人之生气。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外高内低"的树木布局并不偶然,肯定有防风,防沙的考虑,尽管我们无法从维文的典籍中找到记载。需说明者:高台民居之窗台一般高60cm,以应铺地毯,坐卧之生活习性。

   除了冬、春季节的寒风和尘沙,喀什夏季之炎热和冬之寒冷也不可不防。传统的做法是"厚墙草顶"以解决之。生土墙之厚有达1米者。而草顶泥片亦具一顶功效。故多数之民居冬暖夏凉,不施设空调,而物理空间宜人。

  

  3. 高密度,巧因借,节约土地资源

  

  高台民居的建筑密度极高,院落交错,鳞次栉比,相邻住户之房屋犬牙交错。当然,这与该地区使用土木结构有关,建筑多为一层,二层。若以砖混营建的6、 7层的现代建筑达到了这样的密度,则采光通风将成为大患。当地的部分二层建筑物,采用"天窗"采光,更是为提高建筑的密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其一。

   其二,过街楼对于街道上部空间的利用。间隔一定的距离便出现的过街楼加强了对街道上部空间的利用,前已提及,不再赘述。

   其三,加强对楼梯下部空间的利用。楼梯下多设砖拱空间,内为小储藏间或水房。

   其四,在厚厚的墙壁上挖出壁龛,增加储藏空间。壁龛有大有小,小的陈设生活用品,大的放置被褥衣服,有利创造室内整洁统一的空间。

   其五,利用一层外廊下的土坑(维语称"苏帕"),增加室外空间。土坑上铺地毯,可就餐、待客、舞蹈、欢庆、作婚丧嫁娶之礼仪场所。夏季纳凉,冬晒暖阳。喜欢户外活动的老乡一年中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此度过。

  

  4. 就地取材,绿色环保,符合生态原则之基本要求

  

  高台民居绝大部分为单层和多层土木结构建筑。基础为砖基础,或采用灰土基础。砖为当地黄粘土烧制的75~100号的粘土砖,灰土按比例配制。

   墙体多为土坯墙,土块墙。黄粘土就地挖取。

   墙内骨架柱。为当地速生白杨木,家家载植,取材方便。

   梁、檩及屋顶部分。其木材多为当地白杨木,干杨木不会变形,使用范围极广。方木檩条多雕花于两端。其上密铺半圆形的木椽,再嵌苇席或稻草,以利保温隔热。上作草泥防水屋面,坡度平缓,多可上人。

   至于室内顶棚粉刷之石灰及壁龛雕饰之石膏,为民族装饰之重大体现。其材料均取于当地,图案精美,民族风情浓郁。

  

  5. 庭院载植匠心独具,适应四时之境,满足四季之需

  

  维吾尔族人民喜爱庭院绿化,较大的庭院种植葡萄、石榴、无花果、桑等果树;小庭院植以盆栽花卉。夏日里枝繁叶茂,浓荫铺地;冬日里枝叶脱落,日光融融。对于能歌善舞、喜爱户外活动的维吾尔民族,这种春红,夏绿,秋果实,冬暖日的庭院空间,当是祖辈因袭,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刘忠敏. 美国风景建筑学的发展[J]. 建筑师.

   [2] 陆元鼎主编. 中国民居建筑(下卷),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 严大椿主编. 新疆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加跟贴 发新贴一品 人文历史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17:39:18 2018.

本论坛上所有文章只反映送交者的观点。我们保留删除任何被认为不适合本坛的文章的权力。